论文网

浅议历史和谐课堂的构建

更新时间:2020-12-06 10:48:49点击:

浅议历史和谐课堂的构建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是师生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舞台,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精彩的一种美的绽放。本文围绕学生的发展这个主题对如何构建中学历史和谐课堂进行探讨。

关键词:师生关系;学生需要;全面发展;课堂创新;多元化。

参考文献:《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有效上课》等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广大历史老师必须站在历史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寻求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必须抛弃传统式教学思维模式,从角色定位、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新课程价值追求重新认识和构建和谐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立适应于和谐的新课堂形态的策略,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科学、对话、协商、合作的新型课程文化氛围。

和谐的基本含义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中学历史和谐课堂是指学生、教师、环境之间的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是师生共同

    

                

展示的舞台,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精彩的一种美的绽放。笔者认为,新课程下构建历史和谐课堂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历史和谐课堂之“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只有在师生积极地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的权威不再是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明确教师和演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卑之分;教师是学生的伙伴、朋友,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和学生休戚与共,感情相通;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和睦相处,使课堂教学充满“微笑、宽容、温暖、认同”。只有在这样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人格才会得到尊重,思维才能打开,能力才能提高,灵感才会不断迸发。显然,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历史和谐课堂之“基础”。

二、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是构建和谐课堂之“魂”。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以分数的高低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考试成绩不好的同学总是遭到同学的歧视、白眼和嘲笑。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责骂和课堂的边缘化,使他们的内心承受沉重的压力,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的伤害,慢慢地对学习失去兴趣,这无疑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悲哀。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建立尊重学生自由和保障学生权利的课堂文化,它意味着把每个学生作为自由、自主和拥有同等尊严的个人进行尊重和施教。不管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有何不同,不管学生自然禀赋有多大差异,他们都应该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站在新课程的立场看,新课改的真正意义,并不是教的越多越好或考取名牌大学的学生越多越好,而是看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是否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是否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是否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消除“优等生中心,”时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把赏识教育带给每个学生;要练就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细微变化、小小的进步,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对他们进行赞赏、表扬,使他们觉得自己被鼓励、被承认、被欣赏,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和学生的潜能。如对胆大但粗心的同学侧重培养他们对活动方案的设计,而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则加强对胆小或动口能力不强的同学的鼓励和指导;在分组讨论时,目光就应较多地停留在不善于表现与合作的同学身上;评讲试卷则帮助丢分多的学生分析原因,给其以温暖;作业的布置和检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基础与不同性格的学生有对应不同梯度的问题设计等等。

可见,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位学生得到发展,使每一节课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成功的感受,乃构建历史和谐课堂之“灵魂”。

三、体现三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课堂之“本”。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学科知识为核心展开,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教师容易控制课堂,但目标单一,缺乏对“人”的教育,对人的“生命化”教育,是典型的“以教代学”。新课堂响亮提出课堂教学的三维培养目标,要求用生命化的课堂去培养人,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让学生成人成才。

知识与技能是基本目标,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加以指导和训练的,它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下认知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基础同时,学会学习、体验探究、主动参与掌握知识的过程,使知识与能力获得的过程与方法更具有科学性。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与人的生命关系最密切的,也是三维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它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关系到一个完善的人格的塑造,是生命化教育的需要。

和谐历史课堂的“根本”应该是三维目标统一的课堂,即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教材中的“活动探究”就是落实课标三维目标体系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最佳学习方式,它为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这种知识的传授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而是在交往互动、探究中展开知识的来龙去脉,把学习融入生活,把生活融入学习,实现三维培养的有机统一。

四、体现课堂的生成性,展现课堂创新特点是构建和谐课堂之“力”。

和谐历史课堂除了实现三维目标、关注 学生发展之外,还应体现课堂的生成性,展示课堂创新特点,激发和谐课堂之“生命力”。如“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复习课,可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兴盛、衰落的发展历程。讨论提纲为⑴秦朝为什么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的基础是什么?各部分结构如何?⑵汉初,这种制度在哪里出了问题?为何会出现问题?与秦朝相比,它在哪些方面有了发展?⑶为什么说唐朝使这种制度得以完善?⑷北宋时这一制度产生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后来又是怎样得到补救的?⑸元朝对这种制度有哪些开拓性贡献?⑹明朝强化这一制度的措施有哪些?为什么要强化?它预示了什么?⑺清朝是如何进一步强化这一制度的?这种制度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⑻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哪两对矛盾和斗争?在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之后,最后落脚在这样一个带有总结性的问题上:你怎样评价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这样设计的课堂无疑会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历史教育中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兴趣小组等都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突出活动探究,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是构建和谐课堂之“美”。

  历史活动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历史老师应该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活动教学的内涵,突出活动探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学习的时间安排是定时有效的,学习力是持久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内的竞争,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合作学习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达到通过合作促进学习的目的。探究学习指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资料与信息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可以想象,充分利用历史教材的不同内容,使学生以全新的学习方式 遨游知识海洋的课堂,必将流淌着课堂之“美”。

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时时做个“有心人”,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习、反思、合作应成为教师新的工作方式。

当然,中学历史和谐课堂的构建远不只这些方面,还有着比较丰富的内涵。广大历史教师只要努力转变唯教材、唯应试的教学观念,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在每一节课上,改变以往课堂以讲为主、以练为主和以考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课堂就一定会成为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成为一个尊重个性、关注差异,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和生命健康成长的和谐家园。 


推荐文章

搬家公司 上海搬家公司 通州搬家公司 合肥搬家公司 北京搬家公司 顺义搬家公司 芜湖装修公司 密云搬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