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浅谈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中训练学生行为,优化教学过程

更新时间:2020-12-06 10:47:29点击:

浅谈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中训练学生行为,优化教学过程 

                                          马云飞

摘 要:品德与生活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全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内容丰富,教育性、针对性、实践性都很强。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行为,优化教学过程,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现以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 品德生活课 小学 学生行为 优化教学


随着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 


作为小学二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经过近一年的探索,我初步发现,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行为训练是十分重要的,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由课堂中所感受到的关于道德的认识、情感与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持久化,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同时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发生变化,必须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迁移到教学中。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并受到健康情感的陶冶,才能真正完成一堂有质量、有深度的品德与生活课。 


一、对学生行为的训练 


1、道德习惯的养成 


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通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自动化行为。如果形成了习惯,就能使道德行为由偶然性变为必然性。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许多要求学生形成规范行为习惯的内容,如: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自己动手收拾房间、初步料理自己生活,热爱班集体,爱护花草树林和动物等,教师需要对这些行为规范反复训练学生,使之形成习惯。例如:在教学《你真行》这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我先给了学生一课时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组合,让他们互相学习别人的本领,如唱歌、跳舞、编花篮、折纸等,让他们认识到别人的长处,同时体验到互相学习的快乐,学习有收获快乐,最终感受到“多向好朋友学习,我们就会进步得更快”。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让他们平时多加观察同班同学的长处,把所观察到的好朋友最让你佩服的地方记在优点卡上。如此,再通过平时的生活实践加以巩固,使学生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心中有榜样,能以此激励自己的成长。 


2、形式的多样化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可避免地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尤其作为二年级的学生,从心理学角度看,他们特别容易被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而如果行为训练过于单一,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倦感。 


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与领会新课程观念中所要求的教师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这一理念。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这是由学生学习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所决定了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比如我在设计第二单元《我的手儿巧》时,首先,我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和学生一起认识了“神奇的手”,让学生用自己的小手表演各种喜欢的动作,说说自己的小手能做什么,再加上游戏“蒙眼摸东西”等,把自己从来没有仔细认识过的小手重新认识了一遍,一下子提起了学生对自己的手的认知兴趣。接着,我又组织了一次动手操作活动,通过让学生使用自带工具做个小玩艺儿,如做个小飞机,小陀螺,扎个小草人,拼个拼图等等,通过对认识双手的延伸与深化,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学习使用工具,体验劳动和创造的快乐,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单一的枯燥的讲解,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中活动起来,以培养他们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的良好品质。 


3、整合系统教学与随机教育 


要完善地完成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目标,光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生所生活的家庭与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随地在发生。“生活处处是教材”,教师不能死抓教科书不放,而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在对学生行为训练方面,教师应对“教师”这一角色作出新的诠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教育,达到教育无痕,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二、对教学过程的优化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课程,它和其他学科一样是老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决定效果,只有对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才会结出丰硕的教学果实。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试谈谈对教学过程的优化。 


1、优化教学方法 


所谓优化教学方法,即是对上述的对学生行为训练上采取的形式多样化的具体表现。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育者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我认为,对于低年级学生,必须要求教师当好一名设计师,把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的课程以多样化的形式设计为孩子喜欢的教学活动,让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使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他们直接体验、亲身感受,逐渐形成想学——乐学——会学的良好局面。再者,教师是班级这个“交响乐团”的指挥者,作为指挥者本身,只有充分调动起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与活动能力,针对个体采用不同的手势,才能奏出美妙和谐的乐章。 


2、适当充实或更替教学内容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教材其实只是一个例子,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并不等于教学内容的全部。既是例子,就有改变的可能。处于不同的角度,大人眼中生动活泼、具有教育意义的宝贵教材,在学生眼里或许只是一张张印着铅字、画着图画的纸,只是一种负担,这会让他们在心底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排斥着教材。因此,我们不妨结合地区、学校、班级实际,对教材所列的教学内容适当作一些增补。或者,直接将选择权交给学生。这样,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就会自然地进入我们的课堂,致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四单元《快乐的小问号》中关于“到哪儿找答案”这一活动中,教材中介绍了问问别人、书上找找、上网查查、做做实验等方法。由于我校处于清镇市边远地区,上网查阅资料对于本校学生来说,因为没有物质支持,所以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故我在设计该活动时,首先自己在家查找并下载了部分活动中学生进行研究的问题的相应资料,将这些网页信息添加到InternetExplorer的收藏夹中。如此,在课堂上介绍上网查阅资料时,我先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笔记本电脑”,大致介绍了电脑的用途,然后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应地打开事先下载到电脑中的资料,进行脱机浏览。如此一来,在没有条件上网的情况下,一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电脑的实用性,解决了他们在活动中没有解决的问题的答案;二来也模拟性地教会了学生如何使用电脑上网,为以后的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生的能力发展打下基础。这样,虽然教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做较多的准备,但一堂课上下来,却大大胜过了在黑板上的枯燥板书与讲解,其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3、构建主体性发展的学习方式 


现在所提倡的新课程改革,其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感的一堂品德与生活课,不应该再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过程,而应该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是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参与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与教材对话,与教师交流,与同伴合作的互动的过程。这样,将会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 


4、重视评价行为 


如何组织在活动中评价,又如何在评价中学习,这是新课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以今天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评价别人,从而感受生活,学会做人的道理。在教学中教师可相应采取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参与评价的评价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从而达到全面地评价学生。 

(1)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鼓励学生与自己的比较,从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2)重视家长评价。让家长参与学生的日常性评价。客观真实、全面的反映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儿童、家长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3)不拘泥于评价的形式与场合。可集体评价,也可即性评价,可自评,可互评……评价的场合,有时在游戏中,有时在小组讨论中,有时在家里…… 这样,由于没有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的学生,更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这样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将会逐步得到学生、教师、家长的认同。 





推荐文章

搬家公司 上海搬家公司 北京搬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