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7-27 12:10:21点击:
摘要
现代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的新阶段,这是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在会计领域,信息技术逐步深入的被应用,由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理念早已在会计理论界里被提了出来,这不是一种在概念层面上的过渡,而是在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不足和会计信息化的优势的基础上,而发生的会计模式实质上的过渡。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此论题的意义,其次介绍了会计电算化的相关基本概念,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石。接下来介绍了中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目前中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易成为信息孤岛、理论研究落后于技术发展、以及缺乏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三点对策,并阐述了会计信息化最终会取代会计电算化,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人才 挑战 财务信息化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 会计电算化相关理论概述
2.1 会计电算化的涵义
2.2 会计电算化的特点
2.3 会计信息化的简要阐述
3 中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3.1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受到的冲击
3.2 对会计管理职能的影响和冲击
3.3 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
4 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会计电算化易成为信息孤岛
4.2 理论研究落后于技术发展
4.3 缺乏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5 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途径
5.1 会计电算化转化为财务信息化
5.2 加强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
5.3 加速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 前言
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是当前我国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会计电算化所核算的经济比重的上升,会计电算化的管理质量也影响到整个会计行业的信息质量。因此,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工作也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强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电算化的实施和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需要财务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平时工作是中的积累。虽然电算化的发展速度很快,已经发展到网络会计和ERP阶段,但从国内的实施效果来看,ERP的实施仍然有赖于企业的良好管理和扎实的会计基础工作。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从会计的基础管理工作入手,建立规范的电算化管理制度,为今后的企业全面信息化做好准备。会计电算化不仅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而且还是将信息技术与会计工作相结合而迈出去的第一步。会计电算化首次把计算机应用引入到了会计工作中来,把会计从业人员从纷繁复杂的手工会计记账、算账、报账中解放出来,既缩短了财务数据处理的时间,大幅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最终逐步实现了会计工作“无纸化”。
1.1.2 研究意义
会计电算化对企业效益的提高、改善公司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减少重复性、机械性的劳动,提高工作效率。采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只要将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其核算、汇总、分类等工作都由计算机自动进行,把财务人员从繁杂、单调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同时,由于电子计算机处理速度快,是手工处理速度的上千倍,从而使大量的会计信息能得到迅速地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2)能够有效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会计电算化解决了手工会计计算中的记账不规范、不统一、易记错、记漏等问题,提高了核算的质量。
(3)规范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是我国传统会计核算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用计算机后,这种现象将会改变。首先,在财务软件中,输入数据要求规范化;其次,处理过程得到控制,这些都保证了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规范化。
(4)促进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推动会计管理的革新。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模式,必然对会计核算方式、方法、程序、内容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会计电算化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电算化后的内部牵制、审计等,促进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革新。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目前,西方对电算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将电算化运用在企业的开发方面,而对应用和管理方面的论述则很少。
Robert A Leitch(2010)讨论的是如何设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业务流程,对讨论工资、帐务、销售等子模块的数据流,业务流的分析和设计,而没有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加以论述。
K.Roscoe(2012)认为,会计电算化是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子系统常常是最先实行计算机管理的,因为相对于其它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要求精确和可靠,而且必须符合相关财务制度、法规和计算规程,具有规范化、标准化、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Mikooyce(2012)提出了,如何用创造性的方法来对用户提供会计、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的服务以及理解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体系结构和开发方法,但是对管理方面提到的相对较少。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专家在理论上和实务上对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得出了大量的结论,对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大意义,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会计电算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周宝军(2009)从电算化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角度,全面介绍了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电算化系统)各个模块的设计理念数据流、业务流,是一本电算化系统设计人员的好文章。但是周宝军只是讲解了模块设计的基础知识,而忽视了不断发展的环境对会计电算化设计的影响。
王忠兴(2011)认为目前会计电算化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制度、认识、技术和软件本身等一系列方面,也以此得出了一些结论,但主要是从整体层次上分析问题,没有深入到基层也就是各个模块去分析。
秦一航(2012)也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会计电算化的提出虽然已经过了20多年,发展也从财务会计电算化到管理信息系统到企业资源规划,但是从目前企业资源规划的实施成功率来看,还是相当低的,而财务会计电算化又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做好财务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不仅能提高企业的财务工作质量,也为以后顺利实现管理信息系统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为企业的信息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王军(2013)认为,财务部门是企业的核心部门,所以财务主管一般由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由于这一年龄段的人员,大都没有接受系统的计算机培训,对计算机的特性不是很了解,不清楚计算机在财务中能做什么,怎么做。所以,造成了电算化管理的真空,常见的毛病是重硬件、轻软件,重使用、轻维护,重员工的日常管理、轻电算化的规章建立,从而导致系统运行效率低下,运行成本上升,输出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六大部分来阐述中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一部分简要的介绍了研究此篇文章的目的及意义。第二部分阐述了相关的理论概念,为后文深入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详细的介绍了我国电算化发展的进程,阐述了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第四部分深入剖析了我国目前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为第五部分引入会计信息化做好铺垫。第五部分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定的改善建议,为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尽了一点绵薄之力。第六部分是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篇论文研究的重点以及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希冀。
2 会计电算化相关理论概述
2.1 会计电算化的涵义
工业社会是会计电算化产生的时代背景,随着不断提高的工业化程度,经济业务的数量也不断增长,会计工作日益繁杂,当时的会计模式就不能够满足工作的需要。为了适应企业飞速的发展,增强会计数据的处理能力,计算机开始慢慢被应用在会计工作中。
“会计电算化”一词在中国的提出发生在 1981 年 8 月,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首先提出了这一词,并正式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随之,有关专家在理论上和实务上对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得出了大量的结论,对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运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利用电子技术的手段对企业的会计要素、财务收支的增减变化进行核算,是对企业的预算、物流成本和资金流等进行管理的信息操作系统。会计电算化使得会计从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会计工作的效率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质量水平提升了。
2.2 会计电算化的特点
2.2.1 数据的准确性提高
准确性较高、逻辑性较强是计算机最大的优势,因此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处理后的数据就会更具准确性和逻辑性。比如,制作一张会计凭证,如果制作完成后,在保存凭证的时候,计算机提示这张凭证没有满足“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时,这种错误的凭证就不能被保存。在会计电算化下,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质量。
2.2.2 数据存储的特殊
在会计电算化的软件里,经济业务产生的原始数据,不会再像手工会计那样,被手工记录在账本中,其存储的形式是文件,而这种存储的介质,又都是以磁性的材料为主。存储在磁性介质里的会计信息数据,和其他的电子信息数据一样,都有存储很方便、删除与修改都不留下痕迹等特点。但是恰恰是这个特点,同时给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带来了非常大的威胁,也使得日后的审计的线索追踪变的十分困难。
2.2.3 内部控制的程序化
企业在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以后,内部控制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手工的会计模式下,管理人员能通过职能的分割和人员的分工以形成一个内控的体系,与依靠凭证、账本和报表间的互相牵制的制度融合起来,以确保对会计信息准确性和安全性的控制。在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由于计算机对数据处理的集中化和连贯性,使原来在手工会计的环境下行之有效的控制制度,基本上失去了其控制的作用,这时候就必须对软、硬件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仔细考虑,采取一些十分严密的措施,以保证凭证、账本和报表等一套会计数据能够真实准确。例如,将所有会计从业人员的操作权限进行清楚的划分,将其在会计电算化软件中程序化,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独立性。
2.2.4 会计人员知识的多面化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其实是一个人机进行交换的系统,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人员的设置与操作下,按照预先设定的处理程序,获得电子形式的凭证、账本、报表。而在这样的一个人和计算机交换的系统中,会计人员不但应该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还应该熟悉计算机的运行环境,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实践证明,仅具备会计专业单方面知识的会计工作人员,是不容易胜任现代化会计工作的。然而,也必须看到,这种具备计算机与会计两方面专业知识的会计工作人员,一旦进行营私舞弊,就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危害。审计人员想要发现其舞弊的行为,进行跟踪、寻找他们作案的线索,就必须具备更加丰富、更加全面的计算机、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2.3 会计信息化的简要阐述
2.3.1 会计信息化的定义
会计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的技术,例如计算机、网络、通讯等,将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进行了重构,并在重构后现代会计工作模式上,通过广泛利用和深化开发会计信息的资源,建立会计与技术高难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的会计信息系统,来提升会计信息在资源优化配置上的有用性,并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过程。会计信息化既是企业信息化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其发展的基础。定义中强调了过程是会计信息化的本质,现代信息技术是其利用的手段,建立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其目标,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是其作用。
2.3.2 会计信息化的特点
(1)普遍性。会计的所有领域,例如会计理论、会计管理、会计工作、会计教育等,都要全面的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目前,在以上的领域中,后面三个方面的运用有着不同的程度,并且可以被称为是起步较晚、发展较快、成效较大,只不过还不能够真正的达到会计信息化要求的水平,而且在会计的理论方面是相对滞后的。准确地说,现阶段的会计信息化还是以传统的会计理论为依靠的,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不仅没有被修正,新的可以适应现代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的会计理论体系也没有完善地构建起来。
(2)集成性。会计信息化将会对传统的业务处理流程和会计组织进行重整,来支持“数据银行”和“虚拟企业”等新的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这个过程的出发点与终结点都是为了实现信息集成化。信息的集成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要在会计领域里实现信息的集成,即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信息的集成,协调解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相关性之间的矛盾;二是要在企业组织的内部实现财务与业务之间一体化,即将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进行集成,在二者之间去实现无缝的连接,使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能够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三是要建立企业与外部的利害关系人(例如客户、银行、供应商、税务、审计、财政等)之间的信息化网络,实现企业整个组织的内外部信息的集成。
信息共享是信息集成化的结果。企业整个组织的内外部与企业整个组织有关的一切原始数据只需要输入一次,就能够的做到分次利用或多次的利用。不仅降低了输入数据的工作量,而且保证了所有数据的一致性,还实现了数据的共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