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浅析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财政政策

更新时间:2020-12-23 17:03:16点击:

浅析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财政政策





中文摘要:2007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其影响逐渐波及中国,中国为维护地区经济稳定与发展,采取了必要有力的财政政策,有力的维护了国家经济利益,为亚洲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敲。文章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财政政策的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并对中国财政政策未来走向进行了分析预测



2007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influence gradually spread to China, and China to maintain regional economic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to take the necessary and effective fiscal policy, strong national economic interests to safeguard, for the Asian economy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global economy has made tremendous Gong out. This article gives an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o the impact of China and China's fiscal policy measures to be taken, and forecast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China's fiscal policy analysis.



关键字:美国次贷危机  经济影响  财政政策  应对措施 分析预测



一、 引言

   始于2007年4月的美国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演化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中国作为一个正在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国家,自然也无法置身度外。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各行各业的经济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那么,如何才能消除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那么这就需要我国自身采取措施,积极主动地解决由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问题。作为宏观调控主要手段之一的财政政策自然得加入到这场经济战争中,为我国安全度过危机提供保障。

二、 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即金融危机对我国各行各业的影响。

从整体层面上分析一下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我们可以看一些数字,首先看出口问题,从去年11月份进口开始出现负增长,去年10月份下降了2.2%,(PPT放映)这是2001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12月份下降了11%,今年1月份下降了29%,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再看看财政收入,从10月份开始,全国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11月份也是下降的,12月份有所增长,但是到今年前三个月依然是负增长。再看一下经济增长速度,如果中国经济没有遇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我们原来预定的目标也是要控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也是在有意识的加强宏观调控,实际上从2007年的三季度开始GDP增速就开始下调,2008年第四季度的调整是非常猛烈的,到去年第四季度GDP的增长速度下滑到6.8%,因为去年第三季度还是9%,从9%下滑到6.8%,这中间差了2.2个百分点,这对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来讲这种下滑是非常迅猛的。今年一季度的数字今天刚刚公布,GDP增收继续下滑到6.1%,去年四季度是6.8%,今年一季度是6.1%,这个6.1%是不是今年的底,现在很难说,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保八”,我们希望这个6.1%是底了,如果二月份仍然是6.1%的话,那问题可能就比较大了,那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这是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下面分别从我国三大产业看金融危机的影响

1、 金融危机对我国第一产业的影响。金融危机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据农业部监测,2008年9月份以来,多数农产品价格由前期持续上涨转为掉头下行。今年以来,价格下行的压力持续加大。如今年2月份,稻谷、玉米的价格分别比2008年9月份下降了5.1%和11.5%,猪肉比2008年2月份(猪肉价格最高的时候)同比下降了21.1%。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下行压力将会继续加大。

二是农民工就业困难。去年四季度以来,沿海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中小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比较严重,这些企业的许多农民工在春节前不得不提前返乡。从农业部最近几次调研掌握的情况看,返乡农民工的数量约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0%左右。据农业部最近对重庆等输出大省调查,大概有80%的返乡农民工春节以后已再次外出或准备再外出。另外,根据对浙江省杭州市和绍兴县的调查,就业岗位明显减少。据分析,到今年五六月份这个问题可能还会进一步暴露。

三是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2008年我国园艺产品、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的出口额仍然保持增长。从出口额来说,蔬菜是64.4亿美元,同比增长3.7%,增速下降10.8个百分点;水果出口额42.3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增速下降38.6个百分点;果汁出口问题比较大,特别是苹果汁,出口12.3亿美元,同比下降7.4%。畜产品出口43.9亿美元,同比增长8.5%;水产品出口106.1亿美元,同比增长8.9%,增速都在下降。

四是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困难加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不少中小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难,出现资金短缺、开工不足、效益下滑。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乡镇企业受到的影响更明显,尤其是面向欧美市场的乡镇企业,订单金额和出口交货值的增长幅度,均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滑坡。据农业部对各省年末预报数汇总统计,第四季度全国乡镇企业月平均出口交货值2650亿元,比全年月平均数低8.9%。全年的出口交货值349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增速回落7.46个百分点。

总得来说,金融危机对“三农”的影响有四个特点,第一这次金融危机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要比农产品生产的影响要大,第二对外出农民工的影响要比在家务农的影响比较大,第三对出口加工度比较高的农产品比出口加工度低的农产品影响大,第四是对沿海地区的影响要大于对内地的影响。

2、 金融危机对我国第二产业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的影响逐渐显著并且加重。工业增速大幅度地回落。从去年6月份16%一路下滑,到去年11月降到5.4%,12月降到了5.8%。今年1、2月份已经公布,合起来是3.8%,扣除日历天数的影响,大体在5.2%,仍然没有走出低谷。

从具体分析来看,一是对国际市场依存度高的行业影响很大,出口萎缩,订单减少,影响了企业开工和就业。二是国际市场初级产品的价格高起高落,导致国内市场原材料价格也剧烈地波动。尤其是去年7月份以后是跳水价格,原油、钢材、铜、铝以及石化产品出现大幅度的跌落。三是一些行业产业下降,出现了亏损。去年11月,粗钢、汽车、乙烯等产量分别同比下降了12.4%、15.9%、12.2%。工业用电下降了7.5%。12月继续下降。四是一批中小企业和部分大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库存增加,资金短缺,停产、限产、歇业乃至关闭涉及面扩大。去年年底统计,中小企业像这类企业停产、歇业和关闭占7.5%。裁员减薪的情况也在增多。

3、 金融危机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

第三产业大多是服务业,包括旅游、酒店、通信、银行业等等。行业的复杂性导致金融危机对它们的影响也不同,单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形势不太好,失业的人多,找不到工作的人也多,人们收入减少,能在家里解决吃饭问题就尽量在家里解决,减少去酒店,餐厅等地方消费。

    当然,金融危机对酒店、餐厅、商场等服务行业的影响没有以外贸为主的企业那么大。的影响没有国外的大。酒店、餐厅、商场等服务行业该消费的还是会消费的,而不同于房子、电子产品等,暂时不需要的就不买。

三、金融危机发生后暴露我国经济制度的缺陷,主要分析财政政策应对机制的局限性。

1、财政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机制。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对我国经济的调控作用非常有效并且有用。

⑴财政政策的概述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⑵财政政策的种类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③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⑶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

①国家预算。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国家预算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国家预算政策包括财政赤字政策、财政盈余政策和预算收支平衡政策三种形式,下面主要讨论财政赤字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它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和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即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收进的货币满足不了必需的开支,其中有一种弥补办法就是向银行借款。可见,财政向银行借款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但财政借款是否会引起货币供给过度,则不能肯定。很多人用“财政有赤字,银行发票子”这句话来形容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关系,而事实上,赤字与货币发行并不一定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虽可能与赤字规模的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形式。

B、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凯恩斯主义所奉行的财政政策是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在经济萧条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因此,赤字就成为财政政策中扩大需求的一项手段。财政有赤字,必然扩大总需求,但其扩大总需求的效应有两种,如前分析,一是财政赤字可以作为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总需求水平之上,使总需求扩张;二是通过不同的弥补方式,财政赤字只是替代其他部门需求而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它仅仅改变总需求结构,并不直接增加总需求规模。完全以国债收入弥补的“软赤字”,只要不超出适度债务规模,其扩张效应一般可被控制为良性的,即可以有意用作反经济周期的安排,在经济萧条阶段刺激需求,“熨平”周期波动,一般不致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对我国的经济是有现实意义的;第三,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发行国债是世界各国弥补财政赤字的普遍做法而且被认为是一种最可靠的弥补途径。但是,债务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会随着财政赤字的增长而增长。另一方面,债务是要还本付息的,债务的增加也会反过来加大财政赤字。

C、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一般是指财政赤字对私人消费和投资所产生的排挤影响。当政府因支出庞大产生预算赤字时,一般需发行公债向公众借款。发行公债是国家信用的一种形式。在货币市场上,如果私人储蓄量不变,则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将共同竞争市场上有限的资金。当公众出于对国家债券的高度信任而争购公债,政府在总储蓄的占有上便处于优势。政府发债占总储蓄的比重越大,就会有越多的非政府借款者因筹不到资金被挤出货币市场,加上赤字支出促使利率上升,必然会排挤出一部分非政府投资,从而抵消政府赤字支出的部分扩张性作用。但这种结果并不是绝对的,一方面政府赤字的排挤效应会被政府扩大投资支出所产生的“乘数作用”所抵消;另一方面,“排挤效应”如果与政府有意进行的经济结构合理化调整结合起来,则可以改善资源配置,对国民经济产生有益的影响。

 ②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税收具体手段包括设立税种、确定税目、制定税率、变动税收起征点,减免税优惠等。税收政策主要有三种功能:分配功能、调节功能和保护功能。税收政策的分配功能体现在组织财政收入和调整收益分配上。调节功能主要通过宏观税率确定、税负分配以及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体现出来。保护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国内市场的保护,主要手段是关税;二是对国内市场竞争的保护,主要通过公平赋税、平等竞争以提高经济效率;三是对国家支持的重点发展行业的保护,主要通过减免税体现。

   ③财政投资。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以实现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政府投资是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投资,其特点是:投资规模大;投资来源是税收和公债发行收入;投资方向主要是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经济瓶颈部门以及一些投资风险大、数额大或回收周期长的投资领域 ( 如高科技产业 ) ;投资目标具有不完全盈利性。政府投资政策具有调节、刺激、配置和盈利四个方面功能。

   ④财政补贴。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目的。 

  ⑤公债政策。作为一种财政信用形式,公债最初是用来弥补财政赤字的。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公债已成为调节货币供求、协调财政与金融关系的重要财政手段。公债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三种效应上:一是所谓“挤出效应”,即由于公债的发行,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从而对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起调节作用;二是所谓“货币效应”,即公债发行引起货币供求变动;三是所谓“收入效应”,即公债持有人到期可以收回本金并可获得利息回报,且发行公债主要用于社会公共需要,人人均可享受。公债的作用主要通过公债规模、持有人结构、期限构成、公债利率综合体现出来。

  ⑥财政立法和执法。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财政政策予以法律认定,并对各种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如违反税法的偷税抗税行为等),诉诸司法机关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予以审理和制裁,以保证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 

⑦财政监察。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国家通过财政部门对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团体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财政政策和财政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2、我国现行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以社会上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闲置资源为前提。也就是说,这部分闲置资源依靠市场力量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运用国债的形式,才能得以有效的利用。但是经济资源的总量究竟是有限的,伴随着经济不断扩张,资源的瓶颈约束迟早是会到来的。假如累计的财政赤字和累积的发债规模已经很大,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受惯性影响又收缩不下来,财政从金融市场筹集过量资金,就有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因此,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积极财政政策不可能长期实行下去,换句话说,从长期看,我们仍然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况且,从理论上说,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积极财政政策本来的定位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短期性的总量失衡进行反周期调节,调控的对象主要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所筹集来的国债资金,其政策导向是积极地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由于我国投资增长主要依靠于政府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而带动的贷款所拉动,社会投资增长则相对缓慢。这种性质的投资,主要是靠政府政策性投资行为的推动,市场机制的内在驱动因素较少。它一方面说明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格局仍未有根本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经济增长对政府政策性投资的依靠过大,社会投资明显不足。由于政府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这将部分抵消财政政策所产生的“乘数效应”。与此同时,财政投资主要是面向基建投资,技改投资明显减少,且银行配套资金的贷款部分,也是以中长期贷款为主,因而造成流动资金的明显不足,即长期资金“挤出”短期资金。同时由于国内大多数企业面临“相对过剩”的市场环境,且它们的创新能力较低,在“低物价、高成本”的双重约束下,绝大部分行业的利润很低。这是当前难以启动民间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从防范财政风险,还是提高投资效率来说,我们都不能再走政府主导型的投资路子,而是应当在稳定市场的同时,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使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有生命力项目的融资投资。所以,持续扩大投资需求的根本途径,是以增加政府投资来带动和扩大信贷投资,以增加基础产业投资来带动和扩大其他方面投资,最终形成全社会“投资乘数效应”。

    伴随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扩大内需的主要因素,使得连续多年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使得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近40%的水平。与此相对称,消费占GDP比重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连续多年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GDP的增长速度,这也是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从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特点看,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是很明显的。但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的持久的拉动力量。消费启动是以家庭为支柱的消费性需求,投资启动则是以扩大企业投资为支柱的生产性需求。虽然在全部投资中会有一定份额形成居民收入,但这并不会改变投资启动的基本属性,即投资启动主要是着眼于扩大生产性需求。消费需求既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又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投资需求归根到底是由消费需求派生出来的,在消费需求没有明显回升的情况下,投资需求的大幅度回升,只能是行政力量的推动。假如没有消费需求的支持,不能将行政启动转变为市场启动,这种投资增长与经济回升是不会持久的。

四、应对措施

1、我国财政政策决策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财政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政策决策时,应具备国际视野,又要立足我国实际,兼顾近期与中长期的不同需要,充分发挥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各项调控目标。简言之,此轮积极财政政策决策至少需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⑴美国何时能走出危机?

 金融危机对美国已不是新鲜事。从1857年至今,共经历了32次,从土地泡沫(1857年)到铁路泡沫(1873年),从一个新兴产业泡沫(1920年)到另一个新兴产业泡沫(1950年,1990年),一个泡沫破灭所带来的创伤总能迅速地由另一个新泡沫的兴起来修复,美国经济从一个失衡走向另一个失衡,开创出一条“创造性毁灭”之路。

 尽管如此,我们还应看到,美国数十次金融危机纵向联系起来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即经济周期微波化,经济周期波动变得越来越平缓。主要是因为所得税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加强、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就业结构的高级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预测能力的提高、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生产的全球化以及成熟的政府政策等因素,使得许多传统的金融和经济风险被淡化与减弱。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整体资本化、金融化与反危机的能力因金融危机而逐步得到增强。基于此,金融危机不可能一直恶化下去,也很难走出V形反转之路,最大的可能是L形曲线,底部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美国寻找到下一个新“泡沫”的时间长短。

 从美国当前的现实状况来看,房地产市场难以在短期内复苏,新能源、生物产业的鼎盛也尚需时日。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火车头”引领作用衰减甚至丧失,而其操纵国际市场、地缘政治等以谋取最大利益的势头必将上扬,这就意味着在趋于狭窄的生存发展空间中可能发生的国际博弈与全方位竞争势必会“愈燃愈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及更趋强烈的外部竞争压力,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美国如何才能走出危机?有两种可能的选择:一是继续增加债务,继续印刷与发行美元,继续扩大进口,继续负债消费;二是限制进口,增强自身的工业生产能力,改变乐观主义的消费方式,削减债务,控制美元发行。第一种政策选择是现行政策的延续,或能解决部分问题,如果说是能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则是天方夜谭,早晚还会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第二种政策选择早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就已提出,如果变成现实,对美国则意味着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大转变,即让消费建立在生产的基础上,让进口建立在出口的基础上,让持续增长建立在资产而不是负债的基础上。这一转变对中国则意味着中国向美国的出口有可能面临长期衰退,势必影响我国国内经济发展与就业形势的改善。在奥巴马政府执政时期,第二种政策还是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变为现实的。对此,我们应当高度关注以未雨绸缪。

 ⑵积极财政政策要有长远打算。

 1998年2月,针对亚洲金融危机蔓延之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直持续到2004年,我国经济才开始进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7年间,除减税、收入分配等政策调控以外,中央财政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安排国债项目资金8643亿元,拉动银行贷款和各方面配套资金等逾2万亿元,主要投向农林水利和生态建设、交通通信、城市、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农网改造,以及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兼顾了城乡、区域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比较妥当地处理了近期困难化解与中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当前,我们面临的考验比上一轮金融危机有过之而无不及,出口、消费与企业投资都受到明显削弱,除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之外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与发展也不是短期可以做到的。此轮积极财政政策究竟要实行多久,恐怕不是两三年的事,我们要有长期“作战”准备与长远打算。

⑶我国财政的压力承载能力有多大?

   当前,全社会都在热议“四万亿投资”之事,除此之外还有扩大消费与促进出口等一系列措施要实施,所有政策的核心无非是减收增支。处处要钱,钱从何来?财政收入毕竟是有限的,而且首先要保吃饭与稳定,其次才是建设与发展。从名义上看,我们仍具备一定的发债空间,财政风险也处于可控状态之中,但从现实进一步深入考察,业已存在的基层财政困难、多种变相的地方政府债务以及其他隐『生的资金缺口等因素,缩小了我国财政的压力承载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出路到底在哪里?我们必须跳出常规思维,求变图新方能成功应对。要点在于:一是中央发行建设性国债的期限要在十年之上,而且要避开上一轮积极财政政策所发国债的偿债高峰;二是谨慎对待地方政府发债问题,绝对不能一哄而上;三是大力挖掘潜在财源,壮大财政基础;四是将现有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务求取得实效;五是千方百计地撬动社会资本,“众人拾柴火焰高”;六是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与制度,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⑷全面准确地理解财政政策的内涵。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财政就是“收收支支”,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财政观。实际上,财政是治国理政的基础,“‘收收支支”只是外在表现。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决策都包含着财政要素,其行为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最终的财政绩效。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大理财观,即政府财政管理每个机构与个人都有责任,而且要借助法律与制度予以贯彻和落实,并基于此实现业务管理创新与财政良眭循环。如果不具备这一视野或理念,很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困难或损失。

 比如大宗商品的国际采购。国际资本高度关注并准确把握了我国政府、企业国际采购的举措及时机,往往是我们买什么,什么就涨价。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相关需求刚性大,战略上缺乏备选方案与回旋余地;而国际资本是有备而来的,不仅炒作而且操纵了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关注自身行为及科学决策,一方面还应深入了解国际资本的活动规律。否则,将使我们付出大的代价。

 再比如产业升级。不少人理解产业升级就是产业从低层级向高层级转移、既有产业的技术升级等。这些理解都是正确的,但又是不全面的。因为很多人忽略了产业链条的延长也是一种产业升级。我们的很多制造业处于产业链条的最低端,中上游的各环节(比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零售等)大多不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一状况决定了现有制造业对低层次劳动力的需求大,对中高级劳动力的需求小,不仅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而且无法摆脱来自上游的压榨与剥削,上述结果都会在财政上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反应。这种现实迫切需要我们具备完整的、国际化的、责权利统一的财政观。

 综合上述四个方面考虑,此轮积极财政决策受制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与国内经济形势的改善,我们应有长期准备与长远打算,对于由此给财政带来的压力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予以化解,让政府有效发挥作用,让各部门各单位有效发挥作用,让市场有效发挥作用,是此轮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之所在。

    2、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财政政策选择

 当前,经济增长下滑的威胁正一步步逼近我国。这一局面的形成,既有周期性原因,也有结构性原因;既有国际影响,也有国内因素。是综合因素叠加的结果。通过主动的政策选择,从需求、供给、制度改革等多个角度入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配合其他调控政策,在稳固外部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扩大内需,我们一定可以成功应对当前复杂局面的考验。.

    (1)近期可以采取的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举措。

 ①找准政府投资的切入点,对冲经济“发动机”的减速。美国早期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政府极少直接干预某个行业的发展。但是,除教育和科技外,美国政府对交通建设一直情有独钟。1830年美国铁路总长37公里,1840年增至4800公里,1860年增至48000公里,超过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所有铁路长度的总和。在铁路建设中,虽以私营为主,但政府给予铁路公司资金、土地、债券担保、税收优惠等大量支持和帮助。20世纪初,美国政府又几乎完全承担了修建各类公路的重担。便利的交通工具与交通网络强化了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也促进了区域经济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扩大。随后,美国各地区起初较为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换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我国具备后发优势,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巨大的空间,在经济“发动机”面临减速的情况下,适时适度有针对性地扩大政府投资,完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很明智的选择。

②把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改善投资环境结合起来,为撬动社会资本投资与激发市场活力创造条件。拉动经济增长,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撬动社会资本、带动银行贷款、激发市场活力。在当前困难时期,社会资本缺乏信心,银行贷款畏惧风险,市场活力缩藏起来。通过财政贴息等手段虽然也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不是治本之策,根本所在是项目本身的可行性以及投资环境的易生长性。私人投资者在市场中选择项目面临的风险很多,一部分是个人的,还有一部分是准公共或公共的,如养猪可能遭猪瘟、牛饲料可能带来毒牛奶。如何避免这些不完全是个人的投资风险,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提出“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对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很有启发。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改善与强化政府服务,简化行政管控,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限制,规范相关税费管理,优化投资环境,才会从根本上有助于吸引与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激发起更大的市场活力。

③实施促进产业升级、自主创新与延长产业链条的财税政策,培育与壮大民族工业和关键技术行业。通过结构性的财税政策,引导国内重要行业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技术升级与产业链延长,培育与壮大民族工业。通过增加科研投入,实现重大科学技术与关键机器设备的自主研发,重视并推动我国农业、粮食、生物等关键行业的研发与生产。除在全国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外,还要鼓励企业加大职工技术培训投入,允许更多的职工培训费在税前成本列支;鼓励与奖励国内企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与控制力;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对新能源、新材料、突破性环保技术等研发加大优惠力度;将文化创意产业等服务业中的研发投入,纳入允许抵扣的范围内,鼓励现代服务业升级;细化出口产品的税则分项,根据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给予不同的出口退税率,支持出口结构升级。

④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正确引导与促进国内消费。此次源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告诉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政府刺激消费的政策必须建立在现实的购买力基础之上,虚拟的购买力必然催生出虚假的繁荣,最终会适得其反。正确的态度是“当用不省,当省不用”,即该花的一分也不能省j该省的多花一分都是浪费。为应对此轮金融危机,我们一方面要有“勒紧腰带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又要不失时机地、有所选择地引导与促进国内消费。从促进消费角度看,应提高企业职工劳务报酬的税前列支标准,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所得,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障、公共医疗、教育的财政支出;继续降低房地产市场虚高价格、降低部分交易环节税收,促进住宅消费回升;积极倡导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性消费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目前形势下不宜实行公务员加薪政策。其理由:一是不少基层政府由于财政困难使增资政策无法得到真正落实;二是不同地区公务员薪金水平不一、同一地区公务员与其他人员工资水平不一,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三是通过公务员加薪来带动消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政策效果有限。

 (2)在有效稳定外部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有序地转换出口结构及外向型发展战略。

    在外贸主体多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是一个国家不容忽略且不可放弃的发展动力源之一。从市场微观层面看,只要出口有利可图,企业就具有扩大出口的动力,这是出口企业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当然,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在对待外部需求问题上必须正确处理外需规模与结构两大问题,尤其是结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会殃及国内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我国面临着外部需求下滑的不利局面,此问题的根源与国际金融危机有关,更与我们的出口结构亟待调整有密切关系。出口结构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自然选择所形成结果的具体体现,它的优化调整势必也将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而且不是政府单方面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的,需要坚持以企业和市场为出口结构调整的主体,政府可借助“市场倒逼”机制,给企业和市场适当加以引导,使政策引力和市场压力形成合力。在出口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群体性经营困难与大面积失业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危及社会稳定和长期的经济发展,政府有责任予以干预与救助。

   (3)中长期可供选择的财政政策选择。

①坚持公共资源公益化,反对泛市场化。资源、地产和垄断性的公共服务都是一国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对其征收租金和资源税,是一个国家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能否解决民生问题所需资金的重要选择。在我国,房地产的物业税尚未开征,不少资源以市场化的形式运营管理,没有被市场化的资源行业的社会分红比重有待提高,垄断性的公共服务所固有的潜在财政性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流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削弱了国家财政的实力,也使得民怨难止,社会不和谐因素累加。比如,一些城市的出租车司机对上缴出租车公司的“份钱”数额意见很大,意味着出租车管理体制需要作出妥当的改革。总之,我们应坚持公共资源公益化,大力挖掘潜在财源,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物质基础,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公益化。

②高度重视与有效发挥粮食、石油等重要物资的储备功能,积极应对国际博弈。美国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建立霸权,主要依赖于四大支柱:军事与科技实力;美元本位制;对全球资源的控制;农业和粮食战略。近现代以来,围绕着石油、粮食等重要战略物资的生产与储备,国家之间上演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博弈。我国应在财政政策的支持下,不断增强重要战略物资的生产能力,掌控相关商品定价权,以防受制于人;③应深入研究国际博弈背后的客观规律,为我所用,并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起伏开展不同类型的交易,稳定与增加粮食等重要物资的战略储备,严控进口型通货膨胀的输入,为改善政府宏观调控奠定良好的基础。

③在财政领域实现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融合,以公正、均富为导向建立利民强国的财政体制。历史一再告诉我们,财与势不能号令一切。若要发挥出财与势的最大效应,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公正、均宫的体制,由此酿成的民众心态必然是和谐、平稳的,在富贵面前不骄纵奢侈而能自享其乐,在贫苦面前不怨天尤人而能泰然处之,这种“同心同德”所具有的威力是难以用经济数据来衡量的,尤其是在危机到来时,能够保持经济和社会基本面的稳定,而不致被冲垮。④事实上,这种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以与市场经济并行不悖,既实现经济兴盛,又实现文化繁荣;既会生产,又懂生活,还可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经济研究参考 2009第7期

          经济师 2009 第2期

          世界经济研究 2009第1期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9第3期

财经问题研究 2009第2期


推荐文章

搬家公司 上海搬家公司 北京搬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