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更新时间:2020-11-25 16:08:55点击:

目录


1 引言 1

2 现状 1

2.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1

2.2商业银行存贷款比例现状  2

3. 商业银行信贷中存在的问题 2

3.1政府干预 3

3.2道德困境 3

3.3管理失误 3

4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3

4.1借款人方面的信贷风险 3

4.2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信贷风险 3

5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解决对策 4

5.1统一制订信贷风险的衡量标准 4

5.2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 4

5.3实施信贷审批人员专职化,完善激励机制 5

5.4健全和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 5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分析

1 引言 

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但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银行信贷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信贷风险仍是国有商业银行最大、最突出的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高是金融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银行业经营风险因此增大,为金融危机的发生留下隐患,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截至 2009年底,我国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高达为 6.7%,不良贷款额为 12009.9 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 8.0%,总额为 11149.5 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情况好些,不良贷款总额为 860.3亿元,比率为 2.1%;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511.5 亿元,不良贷 款率 3.0%;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130.6 亿元,不良贷款率 4.0%;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 额 32.2亿元,不良贷款率 0.5%.然而全部不良贷款中 82.8%都是可疑和损失类贷款,按照五 级分类标准这些贷款必然要遭受损失。因此,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解决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高的问题, 对于保证中国金融体系稳健高效运行,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现状

2.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中国金融监管当局也一直在 采取种种措施来降低中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国家先后组建了东 方、信达、长城和华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近1.4万亿元的银行不良 债权剥离和转移到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2008 年以来,中资商业银行努力克服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价格下降,地震等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等因素对资产质量的不利影响,银行业整体依然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的“双降”。

来自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最新统计报告表明,截至 2009 年第三季度我国境内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045.1亿元, 比年初减少450.3 亿元,不良贷款率为 1.66%, 比年初下降0.76个百分点。从分机构类型看,主要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96.9亿元,不良贷款率2.45%。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3642.2 亿元,不良贷款率1.86%,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654.7 亿元,不良贷款率0.99%。

                      表1 中小企业的贷款及不良贷款率情况(截至2009年底)

贷款余额(亿元) 占企业贷款的比例(%) 不良贷款率(%)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15669 94.30 14.8

城市商业银行 10121 71.76 3.5

股份制商业银行 15897 49.83 2.4

银行业金融机构 103106 53.06 5.9

大型商业银行 42519 45.07 5.5

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低为 2.4%;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最高为14.8%;2008 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为5602.5亿元,比例为 2.42%。由此可知,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远远大于大型企业,而城市的信贷风险则要远远小于农村地区。

2.2商业银行存贷款比例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商业一直面临存款活期化,贷款长期化,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差距加 大的现状,从而增大了潜在的信贷风险。

表2 主要商业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例(2006-2009)

2006 2007 2008 2009

贷款/存款(%) 74.48 68.90 68.47 69.25

中长期贷款/长期存款(%) 72.98 70.08 76.52 88.47

2009年我国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合计 277746.5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18898.0亿元, 比上年增长16.9%,中长期贷款额138581.0亿元,比上年增长22.6%,中长期贷款在新增贷款 中占比例较高。全部贷款比上年增加39466.7亿元,其中25571.2亿元为中长期贷款,占全部新增比例64.8%。而 2006年和2005年的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分别为63.8%和65.3%。 贷款期限的延长,令奉行谨慎原则和一向以发放短期贷款为主的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潜在风险,因为中长期贷款比短期贷款具有更高的信用风险。

3. 商业银行信贷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有不良资产量多面广、积累加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权制度残缺、市场机制扭曲、管理体制不完善、信用基础薄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3.1政府干预

  各级政府部门为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为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要求企业“大干快上”,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新上项目,或者为了各种“安定团结”之类的政治需要,过多地插手企业经营权、投资权、改制权,迫使银行发放“政策性”贷款,造成银行贷款被动受损。有的地方政府部门甚至片面追求任期效绩,好大喜功,重长期轻短期利益,重局部轻全局利益,重视地方轻视中央利益,片面追求产值数量、项目数量、改制数量,结果助推了一次次的经济过热,并直接或间接地给银行实施压力,迫使银行贷款,导致贷款质量先天不足。

3.2道德困境

随着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和个人的主体地位更加明确,企业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竭力追求利润最大化,个人追求收入最大化,精神道德上的约束力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同时,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用观念淡薄,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通过名目和方法,有意识地逃、废金融债务。

3.3管理失误

从银行内部环境看,员工风险意识不强,内控机制不全,管理手段不力,特别是防范风险的措施不力,使银行成为信贷风险的承担者。例如,申请(担保)人资格和资信审查不严;对贷款对象和项目以及抵押物没有进行调查和评估或调查失误和评估失准;超越权限发贷款;发放假名、冒名贷款;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借款(担保)合同不规范、不合法等。

4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4.1借款人方面的信贷风险

(1)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贷款发放后,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还款,有的虽然具备还款能力,但迟迟拖延还款,使银行信贷风险大大增加。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

(2)借款人蓄意诈骗贷款。借款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诈骗银行贷款。他们得手后大多携款潜逃,挥霍或改变贷款用途,将贷款用于高风险的经济活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

4.2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信贷风险

   (1)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任何信用风险量化技术,都需要庞大的历史数据库作为支撑。目前各银行已经或正在建立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信息采集系统,以收集客户信息,提供综合查询和统计报表等功能为主,大部分商业银行缺少企业详尽完整真实的信息数据库,银行间无法迅速传递,反馈和分析信息,以便及时降低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甚至有些客户经理为了完成一个项目虚报客户信息,给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基础数据库不统一以及准确性比较差,从而使分析结果缺乏可信度。

(2)信贷资金使用缺乏监控。如果借款人对信贷资金的每笔使用都能被商业银行观察到,商业银行就有能力及早发现并纠正借款人的高风险投资行为,从而控制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对信贷资金使用规模,资金流向,使用效率的有效监控,借款人的高风险行为不能及时因此商业被银行观察到,等到银行获知信贷资金的使用风险过高时,往往风险损失已经发生。银行有必要采取相关技术对信贷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监控,在信用风险发生前将其及时遏制。

 (3)缺乏必要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和有效的管理工具。目前,我国还没有商业银行真正建立自己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评价基本是各家银行自己的主观判断,无法做出令外人认可的客观评价,因此信贷资产无法量化定价从而也难以进行交易,信用风险就不能在不同主体间进行转移,大量的信用风险只能由商业银行自己承担。

5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解决对策

5.1统一制订信贷风险的衡量标准

一般说来,银行必须每一年或半年对现有信贷客户进行一次信用等级评审,并对照原有评级进行调整;为了实现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惯例接轨,新的贷款分类方法应尽早制定细则予以实施,使我国的信贷资金分类真实反映其质量状况;人行应结合不同时期的国家宏观经济资料,定期发布行业经营信息,明确哪些产业已经出现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统一的贷款方式建议,以供商业银行选择。商业银行统一制订信贷风险的衡量标准后,商业银行能更好地进行信贷工作,知道能不能贷,如何贷,贷给谁。商业银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正确选择贷款方式,调整自身信贷结构,消化不良资产,优化资产质量,提高经营层次,切实做到防范信贷风险。

5.2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

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改变单一依靠贷款企业报送报表获取信息的做法,广泛收集有关行及相关企业的企业法人代表个人资料,企业的信用状况及有无违约记录,企业的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盈利能力,生产经营状况、资金营运状况、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及有无违纪记录,企业经营水平及市场发展前景等资料,并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获取足够的信息,才能对企业实行有效监测,防范信贷风险。二是发挥银行同业工会的作用,及时互通信息,共同防范企业利用银行之间的竞争,采取欺骗的行为。三是加强与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或企业法人代表)监督检查中的信息和资料,再将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及时发现有可能要出现的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做好防范工作。

5.3实施信贷审批人员专职化,完善激励机制

实行审批人员专职化。信贷审批人员往往是由有一定行政职务的行领导或部门领导担任,审批人员不能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审核分析,审批工作只是其繁琐行政事务工作中的一个方面。审批人员可由专人进行管理,并设审批会议制度对其表现进行评判。对审批人员的任职资格应有所规定,如一定的工作年限,一定的技术水平等等。但更为重要的是专职审批人这一制度本身产生的压力与动力,可以有效提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增量信贷资产的质量。

对信贷经营部门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防范风险并非对银行信贷业务束手缚脚,而是要激励为银行效益努力工作的员工,约束损害银行利益的做法。将责任与利益二者紧密相联,以增进经营人员在艰苦市场环境中积极开拓的动力,从而更好地防范信贷风险。

5.4健全和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是防范当前信贷风险的根本措施。目前,我国银行信贷风险在所有的风险中表现最为突出。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经过两次不良资产剥离,但不良资产仍然较高,这已成为威胁我国银行安全的首患。应该说,不良资产剥离后,上至中央领导,下到各级行长对控制不良贷款要求不可谓不严,决心不可谓不大,但为什么成效不够明显呢?这当然有市场判断不准、决策水平不高等原因,但关键还在于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机制,未能从内部做好防范信贷风险的工作。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要从培育内控制度入手,建立事前内控机制,强化过程监控,突出内控重点,逐步实现补救性控制向预防性控制的转变,切实防范风险,稳健经营。

  


推荐文章

搬家公司 上海搬家公司 北京搬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