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浅谈儿童游戏对儿童身心的发展

更新时间:2020-12-03 10:39:46点击:

摘    要 …………………………………………………………………………1

Abstract …………………………………………………………………………1


一. 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

1. 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

2. 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

  

二.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需要……………………………………………………

1. 儿童游戏产生的社会生活条件………………………………………………

2. 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三. 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

1. 游戏是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2. 游戏在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3. 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4. 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9

致  谢………………………………………………………………………………9







摘要:古往今来,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地区,没有不做游戏的儿童,没有不喜欢游戏的儿童。甚至有人宣称,游戏之于儿童似毫不亚于母乳,游戏之于儿童如同生命一样重要。然而,游戏历史的悠久及其存在的广泛却并不必然导致游戏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千百年以来,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和社会发展历史条件的局限,游戏一直被认为是与儿童的学习、成人的工作相悖的、不相融的、琐屑的、不重要的,甚至是消磨时光浪费生命的活动。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人说:“游戏有什么好值得研究的,不就是玩吗?”现实中,人们常常将某种不足为道的行为斥之为“儿戏”。因此,直到人类社会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方开始有人试图把游戏(尤其是儿童游戏)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进行理论上的探索。












一   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

  游戏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它不仅活跃于儿童的世界,而且也存在于成人的生活中。但是人们往往把儿童的游戏看做是“游戏的最纯粹形式”,而且在事实上游戏也更频繁地发生在人的童年期。所以儿童游戏研究是游戏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并吸引起包括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在内的研究者去关注这一领域。而任何一种游戏理论的研究都无不首先涉及游戏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诠释。因为,游戏的概念概括着游戏的本质,并集中反映着人们对游戏的特点、结构、价值等方面的最一般认识。它既是儿童游戏理论研究的逻辑开端,也深刻地影响着对儿童游戏的科学指导和开展。

  可以认为,立足于对儿童游戏本质的科学把握,准确理解学前儿童游戏的固有特性并从微观上分析其结构或组成的模式,是廓清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的基础和前提。

 1 ) 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

  游戏的概念概括着游戏的本质。科学的游戏本质观的建立是准确把握学前儿童游戏基本概念的基础。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推动着人们对于游戏的性质、价值等认识的不断深化,也积极地影响着儿童教育中运用游戏的策略和方式等。剖析游戏概念的发展史及其所反映的各种游戏本质观的利弊得失,是探索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的重要途径。 

   把游戏胡本质概括为儿童胡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2) 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体现了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性.

(3) 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团特性

(4) 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游戏发展儿童主体性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教育功能和全面发展价值.

(5) 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促进儿童的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


2)  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

一. 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

  结合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把游戏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游戏是儿童主动地自愿的活动。

(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应周围生活

(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二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需要

     儿童的游戏是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急需要最基本的社会生活条件为前提,同时也由于处在发展变化中的机体的各种各样的需要的推动。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游戏成为童年生活中最富魅力的活动。

 

1) 儿童游戏产生的社会生活条件

儿童是无法像成人一样融入原始劳动中,于是就出现了承认与儿童之间的最初界限,儿童更加被排除与成人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处于一种受保护和照顾的特殊地位,使得游戏的产生成为可能,足见,儿童游戏的先决条件是成人的保护和照顾,且无需独立谋生。


2) 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驱使儿童去游戏的需要主要由身体活动的需要与环境保持平衡与协调的需要以及社会性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基本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则是儿童游戏的前提。

首先,游戏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由于骨骼肌肉和精神系统发育的特点,儿童在生理上要求不断的变换活动。好动是儿童的特点,长时间带做不动或保持同一动作,姿势会使他们感到疲劳和厌烦。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由的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动次重复他们所感兴趣的动作而不受限制,因此,游戏可以是中区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从而避免厌烦和疲劳,是技能感到舒适和愉快。

第二,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兴趣与好奇心,这种兴趣与好奇心是理解环境,影响环境需要的表现。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这种认知发展的需要。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操作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来模仿和表现周围的人与事物。

第三,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人际交往需要的形势与发展是人所特有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游戏是儿童人际交往需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这种需要寻求满足的途径。母子游戏是成人与孩子最初交往的典型形势,在与成人共同的游戏中,儿童可以体验到成人的爱,形成对成人进一步的信任与依恋,是社会性交往需要进一步形成与发展。

第四,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游戏对于儿童不仅仅是‘好玩’或娱乐,更重要的是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当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物体或他人产生影响时,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或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喜悦。在游戏中获得的成就感和自主感,可以满足儿童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以,各种需要发动了游戏,游戏是各种需要得到了满足,满足的需要带来了快乐,快乐作为强化物是儿童对游戏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兴趣和快乐这两种情绪体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儿童去游戏。如粗循环往复,游戏就成为儿童稳定的兴趣,成为儿童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活动形势。


三    游戏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

     游戏不仅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而且游戏也促进儿童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实现着它重要的发展价值。游戏的这种重要性,是现代学前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的科学原理。


1) 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游戏实际有全身运动,也有局部运动的身心活动,社儿童身体的各种生理器官和系统得到活动,促进者谷歌和肌肉的成熟,加速这机体的新陈代谢,也有利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游戏活动发展了儿童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爬,跑,跳,钻,攀岩等游戏动作,锻炼了儿童肌肉活动能力,促进对于肌肉运动的控制和协调。如‘老猫睡觉醒不了’的游戏,幼儿练习轻轻走,轻轻跑;在‘赶小鸟’游戏中,幼儿练习掷和钻爬的能力。另外,插塑,搭积木,穿珠等游戏中的操作,练习儿童手部的小肌肉活动能力,促进着眼手协调的技能发展,可以为以后学习书写等奠定发展基础。

游戏给儿童带来愉快和满足,以及轻松愉悦的心情,有保证了儿童身体的健康。情绪与人的身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或压抑等不良情绪状态,会造成儿童的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心跳加速,血压和呼吸不正常等生理反应,影响儿童身体健康。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又能引人入胜。儿童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心旷神怡,有着积极的愉快的情绪情感,这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游戏在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有效手段,游戏中有动作,有情节,有玩具和游戏材料,符合儿童认知的特点,唤起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着儿童积极的感知,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着儿童智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关于儿童游戏的智力发展作用的实证研究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关于游戏功能的实证研究表明,游戏与思维,问题的解决,创造性等能力存在着关联。

1.游戏与创造性

心理学家科琳•亨特在1966~1970年间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儿童好奇心和探究的研究,发现孩子好游戏与创造性能力存在相关。她为3~5岁的儿童设计了一个孩子从没见过的新异玩具,并根据孩子对这个新玩具的反应,把他们分为三种类型:1.无探究精神者:只是看看玩具,但不去对玩具进行探究。2.探究者:只是对玩具进行研究,但不用他来玩。3.创造性探究者:不仅对玩具进行探究,而且用各种具有想象力的方法来使用玩具,开展各种游戏。

2.游戏和发散性思维

心理学家邓斯克和席尔曼在1973年首次就游戏对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发展作用进行了研究。他们就4~5岁的幼儿分成三组,即游戏条件组,模仿条件组和绘画条件组。在对三组被试进行10分钟的实验处理之后,实验者对三组被试就日常生活用品的用途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不论是在标准用途的反应方面,还是在非标准用途的反应上,游戏条件组被试的得分都明显高于模仿条件组和绘画条件组。两年之后,他们又就游戏对幼儿扩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发展的一般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游戏条件组的被试对未玩过的物品的用途的反应,也明显好于其他条件组。由此,他们得出结论:与这些物品是否在游戏中玩过无关,游戏有助于引发出多样性联想的态度及其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二)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1.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

2.游戏促进儿童语音的发展。

3.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4.游戏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5.游戏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的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


3)   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一般而言,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欣慰的心理特征。学前儿童正处于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时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通过游戏活动,特别是社会性游戏活动,儿童实现与同伴的交往活动,并形成他们的社会性行为。儿童在游戏是,就要游戏的主题,情节,规则,玩法进行交流,协商由谁来扮演什么角色,怎样来布置背景和实用玩具等来共同完成游戏活动。

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在游戏中,由于担当了角色,处于角色的需要,他必须以别人的身份出现,把自己当做别人来认识,它既是别人又是,在这种自我与角色的同一守恒中,他学会发现自我,发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是自我意识得到发展。

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较色扮演的能力。有些角色是一出生就决定的,如男人或女人,有些角色是随着社会生活范围的扩大而出现的,如在家里是儿子,在幼儿园是小朋友,进入学校后使学生,长大后会成为丈夫,爸爸,教师,经理等。游戏是幼儿学习和掌握社会角色的一个途径。可以说,性格角色的获得首先是在游戏中发生的。

游戏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儿童在内容健康的社会性表演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魔方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文明行为,可以缩短儿童掌握到的行为规范的过程。让学前儿童理解并尊学社会的行为规范,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游戏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锻炼儿童意志。意志力是个性的重要构成因素。在现实生活中行动的果断性,对无意义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遵守规则,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使幼儿社会性构成的重要方面。幼儿自制力差,意志行动尚未充分发展,但在游戏中,幼儿却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意志行为,游戏能培养和锻炼幼儿的意志。


4)   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活动,它不仅能够给儿童以快乐,而且也可以丰富和深化儿童的情感,从而陶冶儿童的性情。

(一) 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儿童在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体验着各种积极的情绪情感。随着游戏主题和构思的发展和复杂化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更丰富,更深刻。

(二) 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可以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成就感是一种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对活动的成败感到自豪,焦急,害羞或惭愧等都属于这一类情绪,情感。在游戏中,幼儿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来自于外界的压力和强迫,因此,孩子的情绪是放松的,而且还可以任意摆弄物体,表现人物的形象,反映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三) 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美感

  美感是有审美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幼儿对美的体验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游戏中,幼儿反映着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表演着艺术作品中的美好形象,使用者艺术语言,进行着音乐和美术等艺术活动装饰和美化自己的游戏环境,这些活动都是有助于培养幼儿对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美观。


5)   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幼儿在生活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客观条件的限制和束缚,这难免会使幼儿的心理产生紧张或受到压抑,而游戏则是松弛幼儿紧张青学的良好方式。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就可以发现,幼儿通过游戏把精力和情绪发泄之后,他们脸上总会露出一种满足和快乐的表情。

     综上所述,游戏不仅满足学前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需要,而且对学前儿童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绪情感等各方面发展具有积极而全面的促进作用。游戏置于儿童发展的特殊价值,是游戏成为儿童不可被剥夺的正当权利。他既不应是承认对儿童的一种施舍,也不应被看做是对儿童良好行为的一种奖赏,他本来就是天经地义。儿童不仅为将来活着,也为现在而生活,他们应当充分享用儿童期的生活拥有快乐的游戏。游戏是同年幸福与快乐的砝码,也是儿童成长的阶梯。






参考文献:

 【1】 《学前儿童游戏》 主编:杨枫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6.6  

【2】《学前游戏论》  主编: 丁海东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1-11

【3】《学前儿童游戏》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教材丛书 主编: 邱学青

【4】龙源期刊网 学前教育研究 2008年第9期 《“游戏”离“游戏”有多远——从理想的游戏到儿童经验的游戏》

【5】龙源期刊网 学前教育研究  2004年第2期  角色游戏中的规则

 



推荐文章

搬家公司 上海搬家公司 通州搬家公司 合肥搬家公司 北京搬家公司 顺义搬家公司 芜湖装修公司 密云搬家公司